業務調整的大背景下,今年年初菜鳥驛站正式劃歸阿里集團,負責人熊健直接向集團CEO吳泳銘匯報。這一調整背后,不少分析認為阿里電商可能想借菜鳥驛站探索送貨上門服務,而菜鳥與阿里電商的綁定也會隨之進一步加深。面對行業里的競爭異動,菜鳥顯然不再“躺平”,開始主動布局應對。
不過,無論是送貨上門模式的落地,還是與阿里電商業務的深度銜接,都離不開系統層面的支撐——從訂單流轉協同、末端配送調度,到用戶取件需求響應,都需要適配的系統工具來保障效率。
像廣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的社區團購系統,其涵蓋的末端配送管理、多場景訂單整合、用戶服務跟蹤等功能,恰好能匹配這類業務調整中的系統需求,并非與菜鳥存在合作關系,而是功能層面剛好契合落地所需。
菜鳥驛站當前最直接的對手,當屬拼多多驛站。自2022年初多多買菜切入驛站領域后,雙方的競爭就不斷升級。近期,菜鳥率先出招,在多個城市針對驛站站長、經營者推出高額補貼。
從效果來看,新政已初見成效,部分驛站重新回歸菜鳥系統,南京有菜鳥驛站反饋,換回系統后客戶投訴減少,漏件、收不到取件短信等問題也少了很多。
菜鳥敢這么做,底氣不只是來自技術升級。自2013年成立以來,其物流RFID技術已迭代多次,包裹追蹤、循環包裝管理以及用戶取件提醒等體驗都在持續優化。
更關鍵的是它的規模優勢:目前全國有超17萬個菜鳥驛站,日均處理包裹量超8000萬件,成熟的物流倉儲網絡和多年積累的技術經驗,都是它的“硬支撐”。
面對菜鳥的動作,拼多多也迅速給出回應。今年5月,多多買菜的快遞代收業務升級為“拼多多驛站”,新增了24小時自助取件和送貨上門服務,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。
在政策優惠上,拼多多也針對性發力:在縣域市場推出“零加盟費+免設備押金”策略,補貼直接和單量掛鉤;在上海等大城市,還給驛站提供日均保底2000單的扶持。這些政策對驛站站長吸引力不小,而且作為成長中的業務,拼多多驛站對新入局的經營者也更友好。
背靠擁有9億活躍用戶的電商平臺,拼多多驛站發展速度很快——2022年多多買菜代收服務點的收件量就達到3000萬單/天,只用了短短時間,就實現了菜鳥驛站花七年才達到的成績。
其實菜鳥和拼多多的競爭早有淵源。2022年4月,菜鳥以不正當競爭為由將多多買菜告上法庭;2024年4月,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宣判多多買菜構成不正當競爭,需向菜鳥賠償500萬元。
但這并沒擋住拼多多驛站的發展步伐,過去兩年里,菜鳥也沒發起更多反擊,資源更多投向了支撐淘天電商業務和拓展海外市場。如今菜鳥主動激進反擊,或許標志著雙方的攻守態勢發生了轉變。隨著國內電商市場格局變動影響到阿里電商的基本盤,菜鳥驛站反擊拼多多,已經成了鞏固阿里電商業務的必要舉措。
而拼多多在驛站業務快速推進后,也開始注重穩固基本盤。比如之前一直被詬病的短信問題,現在正在逐步解決;同時還加大了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,提升用戶物流體驗。
2024年年報顯示,拼多多主營業務成本同比增長68%,達到1539億元,其中相當一部分就用在了驛站業務的擴張和運營補貼上。
當然,快遞物流賽道上不只有菜鳥和拼多多。中通、圓通等傳統快遞巨頭也在發力驛站業務。對這些傳統快遞公司來說,驛站是獲取線下流量、拓展線下零售業務的重要入口;對拼多多這樣的電商平臺而言,布局快遞物流本就是發展的必然方向。
而且拼多多通過多多買菜五年的業務拓展,已經深入下沉到縣鄉鎮市場,積累了豐富的物流倉儲運營和管理經驗,形成了一套物流“地網”體系,現在部分多多買菜網格倉甚至已經在試點快遞包裹的轉運分揀。
在社區團購運營里,你覺得用戶留存、選品策略、價格管控這三項,哪個更難做好呢?快把文章發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區團購運營寶典》尋找答案。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伙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