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時零售戰場正上演"神仙打架":美團與阿里貼身肉搏,流量戰打得硝煙彌漫。但沒人注意到,角落里的多多買菜正悶聲刷新增長曲線——當巨頭們忙著爭奪聚光燈時,它已悄悄啃下了一塊足夠大的市場蛋糕。
在西南地區的四川成都,美團優選的轉型引發的連鎖反應仍在持續。一位成都美團日化頭部供應商回憶道:"美團的轉型實在是太突然了。原本每日送貨的中心倉一下子就關閉了,昨天倉庫里一片混亂,我們只能蹲在地上四處找貨,可今天倉庫的logo就已經換成多多買菜的了,短短一周時間,局勢就徹底改變了。"這種戲劇性的場景,正是社區團購賽道格局重構的縮影。
多多買菜在這一震蕩中展開了全方位的接盤行動。對于團長群體,其以極具吸引力的傭金政策快速完成資源整合。成都腰部團長透露:"多多買菜打電話跟我說直接給4倍提成,傭金能達到10個點。"原美團縣域頭部團長也反饋:"頭部團長的傭金浮動更高,還不用交押金。"這種激勵機制迅速撬動了團長資源的轉移,數據顯示,西南地區團長流動率在美團撤離后三個月內超過60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如此大規模的團長整合與傭金政策落地,離不開底層系統的支撐。例如廣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社區團購系統具備的傭金靈活配置、團長分級管理等功能,恰好適配了這種快速調整渠道激勵的操作需求,為業務擴張提供了技術層面的適配性支持。
與團長的流動相比,供應商的轉變則經歷了更為復雜的陣痛期。美團優選頭部商家表示:"多多買菜要求美團品牌商按照買菜標準來供貨。"四川頭部商家進一步解釋:"去年開始,美團依據沃爾瑪商超標準來規范供應商,包括實地驗廠驗資、查看生產衛生,有些供應商還得做優選自有品牌貼牌,整個生產鏈條都圍繞美團構建。但現在進入多多買菜只有一個標準,就是按買菜標準執行,而買菜標準就是看重品類毛利空間和坑位產值。"
這種標準的轉變引發了供給側的結構性調整。一線快消品占比顯著下降,拼多多主站黑標品及原美團、多多品牌商家獲得更多資源傾斜。四川云倉商家指出:"以前降價能進,現在可不一定了。"盡管如此,美團商家仍如潮水般涌入,單量的瘋狂增長成為最直接的驅動力。
在物流體系整合方面,多多買菜展現出了極強的執行力。川西一帶的網格倉站長表示:"收編就是一句話,能送過來就導流。轉過去很簡單,就問能不能履約,能做就給流量,然后單量就起來了。"通過這種輕量化的整合策略,多多買菜迅速接管了美團原有的物流資源。
數據顯示,成都中心倉在完成整合后,即便在淡季日單量也輕松突破百萬。這種高效的物流整合能力,為其后續的市場擴張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值得注意的是,多多買菜在9月之前主要聚焦利潤保障,將單量增長的重點放在秋季之后,這種戰略節奏的把控顯示出其成熟的運營能力。
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、甘孜藏族自治州等貧困地區,多多買菜正持續向下沉市場滲透。下沉縣域鄉鎮對社區團購的依賴度更高,這里的零售業態與一二線城市截然不同。多多買菜敏銳地調整了貨盤結構,降低了一線快消品、百貨品的占比,因為在越下沉的市場,品牌認知度越低,美團按照沃爾瑪商超標準構建的貨盤在這里很難推行。
下沉市場的消費者更注重性價比,對百貨類目的感知度也更低。同時,其計劃性消費特征明顯,多多買菜的時效性在當地已然是最快的。受益于美團此前的一鄉一鎮一團政策,多多買菜通過核心團長的轉移,完成了縣域C端用戶的最后拼圖。這種精準的市場定位,使其在下沉市場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壁壘。
當多多即時零售還在備受關注、爭議不斷之時,多多買菜卻在無人問津的角落野蠻生長。它在團長、供應商、市場覆蓋等多個層面實現了整合與突破,在下沉市場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增長密碼。這種增長并非偶然,而是基于對供應鏈效率的極致追求、對下沉市場需求的深度洞察,以及對物流網絡的高效整合。
在社區團購運營里,你覺得用戶留存、選品策略、價格管控這三項,哪個更難做好呢?快把文章發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區團購運營寶典》尋找答案。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伙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