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 6 點的鄭州街頭,路燈還未熄滅,某社區超市的分揀員已在燈光下打包第 100 份線上訂單;7 點剛開門,穿校服的學生與拎帆布包的阿姨便熟稔地拐進店里,在 "線上自提區" 快速取走預訂的生鮮。這家藏在居民樓間、裝修簡樸的小店,日均營業額竟達 10 萬元,線上預售占比高達 66.7%,半年內在鄭州開出 30 家分店。
當傳統商超感嘆 "生意難做"、電商平臺搶占生鮮市場時,這家社區超市如何用 "線上 + 線下" 的簡單公式,在新零售浪潮中劈開一條血路?那些看似普通的柴米油鹽里,究竟藏著怎樣的商業密碼?
選品更是有講究:60% 的貨架留給每天都要吃的生鮮,30% 是紙巾、洗衣液這些日用品,剩下 10% 留給網紅新品。比如最近火起來的電解質水、低糖酸奶,都是年輕人在微信群里喊了 3 次后,第二天就出現在貨架上。
最絕的是收銀臺旁邊的 "應急小站",創可貼、充電寶、雨傘啥都有,甚至還有幫老人代寫快遞單的服務,一來二去,居民都把這兒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在 3 單元的業主群里,"團長王姐" 的消息總能引發搶購:"黃河蜜瓜拼團啦!3 斤只要 9 塊 9,明早 8 點到貨,要的接龍!" 王姐其實是小區的退休教師,每天花 1 小時在群里發起拼團,每成功一次就能拿到等價的購物券。
這種 "讓鄰居賣東西給鄰居" 的模式,讓超市在 30 個社區里有了 200 多個團購群,很多人都是看到群里的消息,抱著試試的心態下單,結果成了常客。
超市還發明了 "反向團購":如果某個小區有 10 戶以上的居民都想買同一款東西,比如無糖饅頭、兒童輔食,采購經理就會帶著樣品來開試吃會,現場收集意見。
去年夏天,鄭州人愛吃的荊芥成了 "網紅",超市就推出了 "荊芥禮盒",通過團購群一下子賣出 1200 份,連周邊的燴面館都來訂貨。
每晚 7 點,該生活超市私域直播準時開啟,這里可不是普通的電商叫賣!你能想象嗎,一打開直播間,就像走進了熱鬧的社區客廳。
主播王姐系著家常圍裙,手里切著山東剛到的羊角蜜,那清脆的“咔嚓”聲仿佛就在耳邊,“姐妹們,這可是早上剛從地里摘的,咱鄭州人就好這新鮮勁兒!”
社區團購運營中,你覺得供應鏈優化、團長管理、物流配送效率哪個更難?快把文章發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區團購運營寶典》尋找答案。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伙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