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2億單!8000萬單!2500萬單!據開曼4000報道,這個周末,即時零售甩出“王炸”數據。美團1.2億單里超1億是餐飲單,阿里系8000單含1300萬非餐飲單,京東2500萬單緊追不舍。三大巨頭的訂單較量,實則是萬億“萬物到家”市場進入貼身肉搏戰(zhàn)的信號。
面對如此龐大且潛力無限的即時零售市場,以及“萬物到家”的下一代消費模式,美團、阿里、京東三巨頭的鏖戰(zhàn)愈發(fā)激烈。美團憑借700萬騎手的運力護城河和3萬閃電倉網絡,構建起“高頻外賣+低頻閃購”的流量閉環(huán),其30分鐘送達率高達98%,日均訂單量穩(wěn)居行業(yè)首位。
阿里則通過淘寶閃購與餓了么的深度協同,整合9.5億月活用戶和400萬騎手資源,實現上海試點18分鐘送達的行業(yè)紀錄,并在3C數碼配送時效上反超京東。京東則以“零傭金+全社保”策略切入外賣市場,依托京東物流的供應鏈優(yōu)勢,試圖在生鮮、家電等品類建立差異化競爭力。
與此同時,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作為異軍突起的新勢力,自然也不愿錯過這場盛宴,毅然入局即時零售領域。與三巨頭正面交鋒不同,多多買菜巧妙避開餐飲外賣紅海市場,聚焦生鮮、快消品、日用品、白牌商品等領域,主打“30分鐘達”高頻場景,服務半徑設定為3公里。
目前上海試點前置倉即將投入運營,并計劃8月上線30-60分鐘達服務,從傳統(tǒng)的次日自提升級為“次日自提/即時送達”的新模式,而“團送”模式將成為即時送達服務的重要支撐。
在物流體系構建上,多多買菜采取了雙軌并行策略。一方面通過自建商品倉和升級自提網點為前置倉,縮短配送半徑;另一方面與順豐同城、閃送等第三方運力合作,通過優(yōu)化配送線路和動態(tài)費率調整,成功將配送成本降低20%左右。
未來重點推進的“團送”模式,將整合“騎手+團長”資源——團長負責前置倉訂單集中分揀,騎手專注最后3公里配送,既復用社區(qū)團長的在地資源,又提升配送效率,預計可減少30%騎手配置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4年年末的網格倉改造試點僅能實現數小時送達,此次自建倉結合“團送”的模式升級,標志著履約能力的實質性突破。
在商品策略上,多多買菜實施貨盤分層運營,通過“精選SKU+競價機制”鞏固價格優(yōu)勢。其引入平臺及主站的優(yōu)質生鮮、品牌與白牌商品,依托“一品多商、價低者得”的競價機制,沉淀了一大批高性價比供應商。
隨著美團優(yōu)選撤出全國眾多市場,多多買菜承接了其品質商品的供應商資源,未來將結合主站優(yōu)質供應鏈,在中心城市構建品質化貨盤,下沉市場保持性價比路線。這種“雙貨盤”模式使中心城市客單價提升30%,下沉市場物流成本降低15%,精準匹配不同消費層級需求,也為“團送”的品類適配提供了商品基礎。
除了在上海試點即時零售之外,多多買菜還計劃將業(yè)務拓展至廣州、深圳等全國一線城市及省會城市。其戰(zhàn)略邏輯在于:通過一線城市驗證“品質貨盤+即時配送+團送”模式的可行性,再依托拼多多主站的流量優(yōu)勢和供應鏈資源,向下沉市場復制。
目前上海試點已顯示,高頻用戶留存率提升25%,低頻用戶轉化率增長18%,驗證了服務升級的有效性,而“團送”在其中起到的成本控制作用功不可沒。
然而,即時零售領域的競爭異常激烈,各家巨頭都抱著必勝的決心和持久戰(zhàn)的戰(zhàn)略定力,將其視為“本地零售和區(qū)域大消費市場”的戰(zhàn)略入口,百億級別的燒錢大戰(zhàn)已然再度開啟。
對于擅長“四兩撥千斤”的多多買菜而言,此次入局面臨著不同于以往的更大考驗。在“模式驗證與迭代、供應鏈適配優(yōu)化、生態(tài)協同、補齊配送短板和末端精細化運營”等方面,均需投入大量資源。
具體來看,其短板主要體現在:一是第三方運力依賴導致配送成本高企,且難以保證時效穩(wěn)定性;二是缺乏自有騎手網絡,“團送”模式中團長與騎手的協同效率、服務標準管控能力待驗證;
三是中心城市面臨盒馬、叮咚買菜等先發(fā)者的激烈競爭。此外,美團、阿里、京東在供應鏈縱深、流量入口、用戶心智等方面的優(yōu)勢,也對多多買菜構成多維壓力。
社區(qū)團購運營中,你覺得供應鏈優(yōu)化、團長管理、物流配送效率哪個更難?快把文章發(fā)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區(qū)團購運營寶典》尋找答案。歡迎在評論區(qū)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(yè)伙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