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的京東總部,劉強東盯著屏幕上跳動的訂單曲線露出笑容——剛剛上線的外賣業務在百億補貼加持下,日訂單量從100萬飆升至1000萬,騎手們穿著印有“京東即時達”的紅色制服穿梭在城市街巷,目標直指美團的核心腹地。
然而48小時后,美團在深圳召開緊急會議,王興拍板推出“美團閃購30分鐘送萬物”,將生鮮、日用品甚至3C家電納入配送范圍,非餐飲訂單量單日突破1800萬單,直接劍指京東的3C家電優勢品類。
這場巨頭間的貼身肉搏在4月達到高潮:阿里帶著“淘寶閃購”重裝上陣,餓了么升級“小時達”為獨立入口,聯動盒馬、天貓超市的200萬SKU,用9.5億月活的流量護城河發起總攻。
三大巨頭的配送半徑在地圖上層層重疊,北京國貿商圈3公里內,美團的黃色騎手、京東的紅色騎手、餓了么的藍色騎手擦身而過,上演著現實版的“速度與激情”。數據顯示,2025年第一季度即時零售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,同比激增120%,這場賭局的籌碼,是2030年即將突破2萬億元的超級市場。
當三大巨頭殺得眼紅時,短視頻巨頭抖音正在西安測試新玩法:用戶在直播間下單臨潼石榴,主播對著鏡頭喊一聲“上鏈接”,后臺系統立刻分配給最近的水果店,騎手接單后25分鐘內送貨上門。
2023年就上線“小時達”的抖音,在2025年開放600萬達人帶貨權限,用“短視頻種草+即時配送”的組合拳,在美妝、零食等品類撕開缺口。雖然運力短板仍需補足,但抖音的推薦算法就像潛伏在側翼的騎兵,隨時可能對傳統巨頭發起突襲。
另一邊,拼多多的“多多買菜”早已在社區團購打下江山,卻在即時零售領域保持神秘。2022年就在部分城市測試“24小時達”的拼多多,至今未全面進軍外賣,但創始人黃崢的“低價鐵軍”基因不容忽視——當其他巨頭在一線城市血戰時,拼多多或許正謀劃著從下沉市場迂回包抄,用“次日達+團長自提”的變種模式,在縣域市場筑起新的防線。這種“敵動我靜”的策略,讓行業大佬們不禁猜測:拼多多的即時零售“大招”,會在雙11前還是春節檔引爆?
在深圳南山的美團無人配送基地,一架架無人機正在模擬暴雨天氣下的配送測試——這是美團應對城市配送擁堵的秘密武器。
而在京東物流的智能倉庫,機械臂正以每秒3件的速度分揀商品,AI算法將訂單履約時間壓縮至28分鐘。阿里則在上海試點“虛擬貨架”,通過AR技術讓消費者在手機上“觸摸”商品,下單后自動匹配最近的線下門店發貨。
這些技術變革不僅是效率的比拼,更是對消費習慣的重塑。當北京消費者發現,晚上10點下單的感冒藥能在20分鐘內送達,當上海媽媽用語音指令給孩子訂購的奶粉準時出現在門口,即時零售不再是簡單的“快”,而是變成了“隨叫隨到”的生活管家。數據顯示,60%的95后消費者愿意為30分鐘達支付額外配送費,這種“時間溢價”正在催生新的消費分層。
深夜的北京西二旗,程序員小李在三個即時零售APP間來回切換:淘寶閃購的運動鞋正在配送,美團閃購的夜宵顯示還有15分鐘,京東即時達的充電器預計20分鐘到達。
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,最終比拼的是“全場景覆蓋”的能力——阿里有電商生態和本地生活的協同,京東有物流基建和品質背書,美團有高頻消費的用戶習慣,抖音有內容引流的魔法,拼多多有低價滲透的基因。
但真正的挑戰在于:當即時零售從“應急消費”變成“日常剛需”,當商品品類從生鮮日化擴展到數碼家電甚至服務類項目(如上門維修、寵物寄養),哪家企業能在“無限逼近即時”的體驗中找到成本與效率的平衡點?更關鍵的是,當消費者的手機里裝著五六個即時零售APP時,哪一個能成為他們潛意識里的“首選按鈕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