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“靠天吃飯”到“精準盈利”:戴堯村“托管+認養”如何改寫傳統農業格局?

亳州蒙城的田野里,藏著讓傳統農業“活”起來的新玩法!岳坊鎮戴堯村靠“農事托管+認養稻田”破局,既給老農業注入新活力,更走出了一條獨一份的特色發展路。

戴堯村推行的“供耕管收銷”六位一體托管服務,可不是簡單的“幫干活”,而是一套覆蓋農業生產全流程的標準化方案。在農資供應環節,村里整合種糧大戶的需求,統一對接供應商議價采購。這樣一來,化肥、種子等農資價格比市場價低了10%-15%。對種糧大戶來說,不用再單獨跑市場比價,還能直接降低成本,相當于給種植效益“上了第一道保險”。農機調度更是這套服務的“亮點”。村里根據農時(比如春耕、夏種、秋收)統一調配拖拉機、收割機等設備,避免了“有的農戶農機閑到落灰,有的農戶急著用卻找不到”的浪費情況。機械化作業效率提上來了,農事安排也更精準,種糧大戶再也不用為“趕農時”犯愁。不過要注意,這樣的全流程托管落地,離不開專業系統的支撐——比如廣州赤焰信息(微信ID:chiyanmary)認養農業系統,其自帶的農資集采管理功能,能一鍵整合需求、對接供應商并同步價格信息;農機調度模塊還能根據農時自動排班、實時顯示設備閑置/使用狀態,甚至能給種糧大戶推送農時提醒,剛好適配“供耕管收銷”模式的標準化運營需求,讓整套服務跑起來更順暢。在托管服務的基礎上,戴堯村又推出了“稻田認養”,剛好踩中了當下消費者的需求——不僅要吃好米,還要知道米是怎么長出來的。現在大家生活好了,對農產品的要求早不是“夠吃”,而是“優質、透明”。比如有的家庭想給孩子吃無農藥的大米,有的上班族想體驗“云種地”的樂趣,稻田認養就剛好滿足這些需求。認養流程很簡單:客戶選好一塊稻田,種糧大戶就會通過村里的網絡平臺,實時分享稻田的生長情況——從秧苗剛插下去的嫩綠色,到抽穗時的金黃,再到收割的場景,認養人打開手機就能看。這種“全流程可視化”,不僅讓大家吃得放心,還多了份“看著稻田長大”的參與感,不少人說“像養了個‘電子莊稼’”。從種糧大戶的角度看,稻田認養可不是“多了個麻煩”,而是讓農產品的價值翻了番。為了滿足認養客戶的要求,種糧大戶會更注重生態種植——比如少用化肥、多用有機肥,病蟲害防治優先選物理方法。這樣種出來的大米品質更高,再加上“私人定制”的標簽,價格比普通大米高不少。更關鍵的是,認養模式跳過了批發商、零售商等中間環節,大米從田里收割后,直接送到認養人手里。種糧大戶不用愁銷路,還能減少中間成本損耗,收益自然比以前高。這套模式給戴堯村帶來的,遠不止“種好稻”這么簡單,還推動了村里的整體發展。首先是農業規模化:原來農戶零散種植,土地產出率低;現在通過托管整合資源,實現了“集約化經營”,一塊地能產出更多優質糧,土地的“價值”被充分挖掘。更重要的是,它還帶動了村里其他產業。比如認養客戶會專門來村里體驗插秧、收割,順便在村里吃農家菜、住民宿;有的客戶認養后,還會買村里的土雞蛋、花生等特產。這樣一來,農業就和鄉村旅游、農產品銷售串了起來,形成了“種稻+體驗+消費”的鏈條。村民除了種地,還能在民宿、餐館打工,多了份增收渠道。戴堯村的“農事托管+認養稻田”,其實是對現代農業的一次小探索,但效果很實在:降成本、提效益、滿足消費需求,還帶動了鄉村發展。對其他地方來說,這套模式不用“大拆大建”,只要結合當地的土地、農戶情況調整,就能借鑒。比如有的地方可以認養小麥、玉米,有的地方可以結合當地特色搞“認養+采摘”。在鄉村振興的路上,農業從來不是“守著老辦法”,而是要像戴堯村這樣,找對需求、找對方法,才能讓田野里長出更多“新希望”。文章分享轉發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微信(chiyanmary)提供截《認養農方案》包含共享農場,認養農業的模式,以及實施方案。同時,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伙伴!
點擊下方“閱讀原文”,獲取廣州赤焰信息系統試用資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