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,李姐在小區開了家便利店,看到鄰居們常抱怨“買菜貴、不新鮮”,便萌生了做社區團購的想法。初期團隊只有3人:她負責選品采購,丈夫管訂單統計,表妹幫忙配送。可沒想到,首月訂單量就突破500單,問題也隨之而來。
“當時全靠Excel記訂單,客戶在微信群里發‘要2斤西紅柿、1把菠菜’,我得一條條復制粘貼到表格里,經常漏單錯單。有次把張先生的‘3斤排骨’寫成‘3斤冬瓜’,不僅賠了錢,還丟了個老客戶。”更棘手的是配送,沒有路線規劃,丈夫騎著電動車在小區里繞圈,原本1小時能送完的訂單,常延誤到下午,夏天生鮮變質的投訴率高達20%。
李姐坦言,那段時間每天都在“救火”:“早上處理前一天的售后投訴,中午核對訂單,晚上盤點庫存,累到想放棄。直到有次供應商突然斷貨,我手里壓著80多單蔬菜訂單,卻不知道該優先給哪些客戶配送,才意識到:沒有系統支撐,根本做不大。”
2024年初,李姐接觸到赤焰信息專業社區團購軟件,僅用1個月,平臺的運營效率就發生了質變。她印象最深的是三個“第一次”:
第一次體驗“智能選品”的省心。過去靠感覺挑菜,冬天進的西瓜沒人買,夏天囤的白菜全爛了。軟件的“區域消費分析”模塊幫她解決了難題——系統顯示她覆蓋的社區以寶媽和老人為主,“有機蔬菜”“平價肉蛋”復購率超60%,還能實時預警“某款土豆近期投訴率上升”。“根據系統建議,我把SKU從50個精簡到30個,庫存損耗率從15%降到了5%,光這一項每月多賺2萬。”
第一次實現“訂單配送”的高效。軟件的“智能調度”功能徹底解放了丈夫的雙手:用戶下單后,系統自動按小區、樓棟分組訂單,規劃最優配送路線,甚至標注“3號樓王阿姨行動不便,需送貨上門”。
“以前500單要3個人送1天,現在1個人半天就能完成,配送準時率從60%漲到98%,投訴幾乎沒有了。”李姐笑著說,丈夫現在有時間去拓展新社區,平臺覆蓋范圍從2個小區擴大到12個。
隨著平臺發展,李姐招募了15位社區團長,但初期常出現“團長私收貨款”“訂單統計混亂”的問題。軟件的“團長專屬后臺”幫她破解了管理難題:
團長只能看到自己負責社區的訂單,貨款直接進入平臺賬戶,系統自動計算團長分成,每月按時結算。“有位團長說,以前記訂單要熬夜對賬,現在打開后臺就能看數據,省心多了。現在我們的團長留存率達90%,沒人愿意走。”
系統化升級后,蔬蔬買菜的增長駛入“快車道”。2024年,平臺年流水從50萬飆升至300萬;2025年,借助軟件的“裂變營銷”功能,推出“邀請鄰居下單得10元券”活動,用戶數3個月翻番,年流水突破1000萬,還組建了10人專業團隊,涵蓋采購、運營、售后等崗位。
回顧這段歷程,李姐總結道:“社區團購不是‘賣菜這么簡單’,想做大必須靠系統。以前我是‘用體力換錢’,現在是‘用系統賺錢’。如果當初沒選對工具,可能早就被行業淘汰了。”
社區團購運營里,你覺得用戶留存、選品策略、價格管控這三項,哪個更難做好呢?快把文章發到朋友圈,加工作人員【chiyanmary】查看《社區團購運營寶典》尋找答案。歡迎在評論區留言,分享你的看法,還有機會參與運營經驗交流群,結識更多行業伙伴!